把娄底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创新开放大讨论之我见

浏览次数: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1

把娄底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创新开放大讨论之我见


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大背景下,娄底如何准确定位、找准发展路径?个人觉得,可以把绿色生态作为一种生产力,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发挥毗邻省会长沙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加快推进与长株潭区域旅游一体化,努力把娄底打造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旅游休闲区,吸引更多人来娄底观光、旅游、居住。

一、现实基础与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娄底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腹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洛湛铁路和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上昆高速公路与二广高速、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益娄高速、娄衡高速在这里相交;207国道、320国道、312省道(包括娄涟高等级公路、娄湘二级公路)贯穿娄底,此外还有207、209、210、217、225等5条省道横贯南北,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二)生态资源丰富,山清水秀。娄底境内山脉纵横,群峰起伏,有大小山峰数百座。西部雪峰山脉从新化西部蜿蜒入境,斜亘西北,主要支脉有天龙山、桐凤山、奉家山、古台山、凤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内的祖师岭等;东南部有座落在双峰县的九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脉,向涟源伸入,最高峰寨子山为涟源与宁乡的天然界山;中部龙山山脉横亘,主要山峰有龙山、石坪山、杨材山、仙女寨等。

(三)生活空间适度,宜家宜居。娄底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季风性,又兼具大陆性,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湄江风景区、蔡和森纪念馆、大熊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建设构想

(一)以娄底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山水生态格局

1、注重中心城区山水生态规划。依托现有生态格局,重点控制“两廊(北面狮子山生态绿廊、南面尖山寨生态绿廊)、六水(孙水、涟水、西阳、高登、高溪、永昌)、多山(珠山、鸭婆山、丰子山、雷锋山等)”的空间格局,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城市,避免地毯式全面高密度开发,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核心和周边县市之间、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留出足够的山、水生态空间,把山水留在城中,把城市建在山水里。

2、营造小山、小水生态网络。注重城区内小山、小水的细节塑造,精心布置街头绿地、小区公园,以及街道与周边建筑的空间植被栽种,点、线、面结合,丰富街道生态景观;将城市建筑与湖泊、河流、沿山地带风貌、广场、公园等一起设计、统一考虑,通过生态农业、农庄、绿地和绿带等的有机串联,将大山、大水、廊道、绿地与小山、小水连在一起,共同形成“山水融合、城乡协调”的生态空间。

(二)向周边县市区辐射,注重旅游景点连片开发

娄底市旅游资源丰富,有五级景区2处,四级景区5处,其余还有渠江源、古台山森林公园、波月洞、九峰山森林公园、蔡和森纪念馆、水府水利风景区等大小景点十多处,构筑成为独特的湘中旅游文化板块,但目前各景点比较分散、资源开发比较粗放,要做大做强旅游这块蛋糕,就必须对接长株潭,高标准拟定旅游业发展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旅游交通,把分散景点连线连片,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景点,同时加快发展复合型旅游,推动过境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效益,使娄底成为长株潭人旅游的后花园和目的地。

(三)推进基础道路互通,缩小时空距离

做好交通融合,充分利用现有区位优势,加快高铁、高速、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市政基础设施硬件对接,进一步缩小与长株潭的时空距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让城市留得住青山,看得见绿水,才能提升城市的环境与品位,才能集聚产业、集聚人气、集聚财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