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精准扶贫

浏览次数: 作者: 曾庆凯 发布时间:2017-08-11

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在于扶贫对象要摸精准,帮扶路子要找精准。作为林业人,深感林业与广大林农渊源深厚,为林农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只要我们坚持创新,进一步挖掘潜力,林业在精准扶贫攻坚中心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娄底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创新潜力究竟在哪?我认为发展野生动物特色驯养产业,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全市野生动物驯养专业户达48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虽然尚未形成规模、品牌,但其潜力已初步显现。

发展产业: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产业,从娄底的实际情况看,可选择发展野鸡、七彩山鸡、野猪、虎纹蛙、黑斑蛙、兰孔雀、乌梢蛇等驯养繁殖产业。

政策依据:2017年1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条、第二十五条、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人工繁育的条件、依法许可的责任。

外地经验:益阳市大力发展黑斑蛙产业,2017年已达160多家专业养殖合作社,流转农田7000余亩。每亩产蛙1000-3000斤,主要销往东北、成都、重庆、上海、广州等地,收购价在20元/斤左右,每年产值达2亿元。真正做到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脱贫一批农户,搞活一片市场。

本地典型:双峰甘棠金联村李小明2016年成立会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30多户、172名贫困人员入股合作社,股金年分红不低于10%的股息。从2016年开始,流转土地200亩,用于发展特色种养业,其中,养殖黑斑蛙10亩,放养鸡5000只、养羊100头。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吸纳本村10名贫困人员务工,每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实实在在带领贫困户脱贫。

杏子铺镇双源村妇女致富能人曾海南,2013年成立野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60亩,养野鸡500只、土鸡2000只,带领周边175名贫困人员养殖3万多只,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主要产品有野鸡活禽、野鸡皮蛋、风干鸡、土鸡等。2016年合作社产值400多万元,该合作社被市妇联授予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曾海南荣获“娄底市第六届农村科普典型”荣誉称号。

新化县华垠正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率先在新化养殖黑斑蛙,并迅速发展壮大,是目前新化规模最大的一家黑斑蛙养殖基地,拥有场地200亩,年产值350万,聘请贫困户工人20余人,月工资3000余元。新化县新型兄弟蛙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场地80亩,年产值120万,聘请贫困户工人10多人,发展了5个贫困户加入其合作社。目前,新化县的青蛙养殖业如雨后春笋,以良好的势态发展了起来。黑斑蛙养殖业的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建议:

1、积极规范引导。正因为野生动物受到法律保护,对人工繁育的要求较高,疫源疫病监测、场地消毒、台账登记等日常管理必须到位。

2、开展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邀请外地有经验的驯养大户和专家,对本地实行传帮带和技术培训。

3、强化政策支持。当地政府要利用整合的扶贫资金,对扶贫驯养项目(合作社),按帮扶脱贫人数的多少,给予资金支持。

4、组建共享平台。组织驯养户按驯养品种组建互联网共享平台,交流经验,提供信息,共同致富。(市林业局:曾庆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