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短板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浏览次数: 作者: 陈海含 发布时间:2017-08-11

加快短板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当前,努力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重点和难点仍在“三农”。加快土地、人才、技术短板建设是促进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修复耕地,严保红线,全力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承载农业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闪失”。我市属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是我省重要的优质水稻、柑橘、茶叶、蔬菜及亚热带水果产区。近年来,由于追求产量、连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我市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生物活性下降,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经凸显,耕地质量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农民的增收,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十分深刻。

我们要坚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分区域有计划地采取“改、培、保、控”等关键技术进行耕地修复。继续进行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水土环境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和支持有机肥的生产应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研究制定和试点轮作休耕办法,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全市上下全力推进美丽娄底建设,为全省生态安全环境友好作出新贡献,探索新经验。

营造环境,集聚人才,不断注入创新发展新活力。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未来农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堪忧,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乡镇基层这一块。从全市来看,农业领军人才缺乏、创新能力薄弱;基层农技专业队伍结构失调,青黄不接;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普遍老龄化等等,而全市各类农业企业及合作组织、广大农业种养大户和农户普遍缺技术、缺人才,对这方面的需求异常强烈,求贤若渴。严峻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采取措施。

引进急需专门人才。要高看一眼,着眼于国家行业领军人才,采取调动、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实业公司等多种形式,出台更开放的政策,营造更开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参与到我市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创新手段,激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城市创新创业人才进入农村和农业部门,形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结构。创造条件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放在关键岗位使用,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合理用好现有人才。要将现有农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再提高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充分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充分发挥存量人才作用。抓紧落实科研人员带薪兼职创新创业政策,放活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活力和创造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上位下移,工作重心下沉,创新服务方式,形成常态机制。

大力培养“乡土”人才。要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只是靠现有的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体的农民,而是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培养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提供机会有计划的选送“乡土”科技人才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新的致富带头人,成为新的职业农民。

创新机制,科技先行,永保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实践证明,拘泥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可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距离,更谈不上进入国家产业前沿。加快研发和引进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模式,让未来的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生物农业成为我市农业新的特色新的优势。要十分重视和切实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利用好湖南省“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三个“百千万”工程,加速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绿色品牌产业带,培育差异化的比较优势,避免同时竞争。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适应农业新变化,探索建立县级区域性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等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努力实施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让科技始终引领我市现代农业跨越腾飞。(市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陈海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