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优经 求创新 市农委经济作物科

浏览次数: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1

抓优经 求创新 市农委经济作物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优经扩饲”的工作思路,及时而精准。“优经”的主要内涵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布局为抓手,壮大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经就是创新,是经济作物产业、产品、布局和产业融合上的优化和创新。我们要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加强优经,加速创新。

一、分析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取得重要成就,粮食产量连续十多年递增,生猪年出栏量都在500万头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也正是因为对粮食和生猪生产的长期倾斜,我市农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粮猪型结构,粮猪产业占比过重。适合于我市生产的传统优势产业茶叶、柑橘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居二线”,产能大为下降。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有所退出;一些新产业新业态尚未茁壮,比如“三黑一菌”;另一方面,有些产业过度发展,比如我市杨梅产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盛产期杨梅产量近4万吨,全市人均鲜梅保有量近10公斤,供给严重饱和。不仅如此,这种不尽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还要严重受制于气候变化、市场的变幻和政策的变动,给农民带来了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二、创新推动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创新发展思维。首先,在稳粮的同时,要优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优化我市农业结构。学会做加减法,不同产业要有所进退,有所增减。粮食和蔬菜是“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当然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不可轻忽。但是,种粮食、种蔬菜,都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和大量的资金补贴,而这些扶持和补贴,基本上是向企业和大户倾斜,普通农民受益不显,靠种粮种菜致富者不多。然而,发展经济作物不一样,门前屋后种几棵果树、栽几根瓜藤,只要好好关照,就可以来钱,而且无需对政府太多的依赖。这个很简单的道理表明,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同时着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对接好市场,农民致富的路子就宽广了。

其次,优经就要创新。要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经是关键。细言之,优经就是要减少经济作物的低效、低端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和高中端供给。我市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的根本原因,就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低效、低端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种粮大家都种粮,要养猪大家都养猪,简单重复,结构单一,增产不增收,低效低水平。因此一定要改变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怎么种就怎么种的旧观念,树立要养猪,要种粮,就要养好猪种好粮,更要优经创新的新思维,在大力发展“绿色精细高效”经济作物上下足功夫,把多的做好,把好的做多。

2、创新发展举措。根据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发展好适合我市实际的经济作物。一是改造提升柑橘、茶叶产业。把经济作物发展重心逐步调整到茶叶、柑橘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上来,通过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老旧茶园和果园的改造、改良,推动产业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恢复并增加茶叶、柑橘的种植面积,用三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把茶叶和柑橘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经济作物主要支柱产业。二是站在经济作物发展前沿,不断优化品质,发展新业态,确保未来我市经济作物在优质高效的水平上发展壮大;积极创建名优特色品牌,扩大社会影响,抢占市场份额,做强经作产业。三是创新和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我市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度考虑传统种植习惯,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区域布局。四是在产业扶贫上,更多的通过优经思维来精准地选择产业,增加特色经作产业和高效优质经作产业的比例,进而增强输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去贫根、脱贫境。

3、创新发展环境。优经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如果说稳粮是农业基本国策,那么优经就是农民致富法宝,也是扶贫脱贫利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站在“三农”工作大局,创新和优化政策环境。一是加强领导。优经是一个新课题,主要领导要关注优经、研究优经,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好优经,涉农部门和相关部门要站在强农富农的高度支持优经,进一步强化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体系,建立娄底市级经济作物种苗科研基地,发挥基地的创新作用,研究、试验、培育、引进、帅选、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和服务于全市经济作物发展;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全市优经步伐。三是创新政策,建立优经的财政扶持专项,用有限的专项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全市大力创新发展绿色、精细、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创建优质经济作物产业带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