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一种文化 活一座城市
塑一种文化 活一座城市
很早就想探讨娄底的城市文化,来娄底十七年,一直认为娄底缺少文化底蕴,缺少历史沉淀,最直观的感受是放眼望去,看不到有一定历史沧桑的建筑,每一处建筑,每一张娄底人的脸上都写满年轻,“青春娄底”的口号更加重了老百姓的这种认识,间接说明娄底沒多少文化沉淀。我很纳闷,做为一个城市而言,有着千年历史的娄底镇,为何偏偏以“青春娄底”作为宣传口号,青春对人来说,象征健康、活力、希望,然后青春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未必是好事,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年轻的、新的、没有经验的、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不合时宜的宣传当然也反映了娄底的一种认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一种态度。
娄底应当是有故事的,从北宋时的灰箕铺到清朝时的神童镇,再到民国时的娄底镇再到新中国时的娄底地区再到现今的娄底市,历史著名人物从刘猛、贺神童到湘军大将杨昌俊、刘蓉,再到李振翩、罗辀重,一路走来嗑嗑碰碰,不断发展壮大,每一段成长都有一段难忘的回忆,每一段成长,都有其留下的痕迹。历史的脉胳应当清晰可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城市的根在哪里;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这个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踏实地回答她的未来在哪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保持城市的发展足迹,就是在沉淀城市的文化,保持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延续城市的传统,就是保持城市的发展特色,就是延续城市生命力!
如何挖掘和认知娄底的城市文化呢?一说到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发掘本地历史人物、名人,查看城市历史遗迹,挖掘民俗民风,然后围绕这些方面大做文章,举办某某节某某论坛,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个错了吗?当然没错,但对于娄底中心城区而言,无论是她的历史跨度还是历史厚度,都比较短比较薄,尤其是历史遗迹,基本上消失殆尽,现存的已经少之又少,且有历史重大纪念价值的遗迹没有,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娄底城区目前历史遗迹的有限度,难以与其它历史条件优越城市匹敌。那么,娄底应当如何找到城市文化的突破口?如何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呢?
应当来说,娄底这些年来的城市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城市的发展个人认为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保护,重容积率轻绿地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建筑的无序,高楼大厦遍地都是,且基本上都是100米高层,城市空间水平化,色彩五彩斑斓,无城市主导色调,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杂乱无章,城市建设思想更多的在经济利益方面作出了太多的让步,“城进山退,城进水灭,建筑囚禁公园”,城与山水没有很好的统一协调起来,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还缺少力度,在结合自然山水方面缺乏行动。毫无疑问,目前的娄底城区是缺少魅力、缺少特色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我们过去所重视的土地经济所带来的红利其实已经被这些毫无特色可言的建筑抵消了,最终还是城市市民来承担这样的消费环境。
然而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历史也常常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一切不足,站在今天的娄底高度,我想我们在城市文化重塑方面就应该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方面开始做起,重塑场所文化,重塑城市建筑文化,重塑城市礼仪文化,再现娄底记忆,留住乡愁,没有成为娄底历史文化的享用者,那么就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成为娄底城市文化未来的创造者。
如何重塑场所文化呢?
场所文化营造从娄底城市形态大格局来看,城市就是一个大场所,从城市外部环境来说,这个场所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共融,而不是对立与排斥关系,保留大的生态基底,保持大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形态,为市民营造一个“显山露水”、“山、水、城、林、田”共生的环境。由“大开大挖模式”转变为“依山就势模式”,由“囚禁公园”转变为“释放公园”,由“封闭空间理念”转变为“开放空间理念”。从风水理论而言,保护好娄底的大山小水格局,也就是留住了娄底城市的“气”,气聚则财聚。从内部环境来说,场所文化营造就是市民交往空间、休闲游憩空间、阅读空间等的营造,包括文化场所、书店、书城、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娄底城市建设应当着重这些空间的打造,并考虑市民的共享性,从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体系着手,让市民全方位享受场所文化熏陶,市民在场所中相互交流,从而创建集体人格。任何一处阅读场所,都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也代表着城市间的文化差距。着力培养一个城市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一个城市的生存能力。
如何重塑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脸面,这张脸的好坏与我们每个市民息息相关,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眼睛怎么也躲不开。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审美空间,天天与市民见面,如果这个城市的建筑文化是丑的,那么整个城市市民都会受到这种丑文化的熏陶,一起受污染,造成文化上的沦落。笔者从考察过的欧洲的城市建筑文化来看,那种建筑不但外表美观精致,而且建筑的形式与比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一个窗户,每一根柱子都那么讲究,都那么细致,那里的市民每天都熏陶在美的画面里,这对健康的集体人格的塑造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来谈娄底城市的建筑文化,就应当从现在开始做起,着重沿街建筑的立面形式、风格、开敞空间等的营造,特别是公共建筑地方化、特色化的体现,着力去打造一张漂亮的脸谱,娄底属新兴城市,“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城市当然要发展,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注意保护和保留那些具有代表意义,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和场所,如老街、老市委政府、区委区政府院落、星星影剧院、华达代表性厂房、涟钢代表建筑等等,这些个地方就是娄底城市发展的足迹,是过去娄底的神经枢纽中心,浓缩了几代娄底人的记忆,沉淀了娄底“尚德、自强”的城市精神,是曾经的标杆,曾经娄底的象征,保留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就是娄底文化的载体,就是娄底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体现。保护旧城区发展足迹,减轻旧城区容量压力,加大支路网密度,增加服务配套设施才是上策。不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再多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娄底你依旧找不到回家的路 。
在城市建筑文化中,我们在着力保护城区时代建筑和打造沿街建筑的同时,还应注意街道家具的打造,这些路灯、长椅、花坛、栏杆、垃圾桶、地板等等,全都是城市公共审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次,还应注意城市公共空间中广告的规范,这一承载现代媒体功能的构造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美观,而广告的主要内容是文字,文字这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能否在广告中以书法的形式有所体现?能否对广告柱、广告牌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设计?而不是目前的随意的无规范的做法。
当然,公共审美的最后标准,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街道家具文化,都应当结合自然,融入自然。我所提倡的一切理念,最终就是让自然山水占据城市的主角,成为城市的灵魂,而建筑成为配角,成为点缀。
如何重塑城市的集体礼仪?
如果说建筑、街道、山水是城市文化“死”的、“固定的”呈现者,那么城市文化的“活”的、“移动的”呈现者,便是城市的市民,是表现在每一个市民身上的素质、谈吐、精神风貌、文明程度,也就是市民身上的集体礼仪。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恰恰是一个城市集体礼仪的重塑契机,设计一座城市的集体礼仪,可以多层次、多方位齐头并进,让每一个外地人都能感受到娄底市民的热情、真诚、友好、开放,集体礼仪的培养更多应从年轻人入手,从学校入手,让每一个市民把传统美德当作自觉行为,这便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个城市最大的竞争力。
如何来留住娄底记忆,再现乡愁?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再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有几种方法,首要的是保护修缮,其次才是挖掘复兴。对娄底而言,古文化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近代建筑正在消失的路上,再不加以重视,娄底城市文化又将遭受重创,又将失去与别人竞争的武器。现今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受到地方领导者的重视,文化兴市,文化立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宣传口号,在文化复兴之路上,娄底当快马加鞭迎头赶上,老街作为娄底的发源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请尽快保护老街仅有的一点古建筑, 给千年古镇一丝最后的尊严,别让她消失在滚滚现代建筑的车轮中。
要留住娄底记忆,要再现乡愁,必须找到合适的点,以合适的形式再现娄底曾经辉煌曾经过往。当前,老娄邵铁路城区段正要废除,这一见证新中国娄底成长的铁路,就是娄底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见证了工业娄底的繁荣,奠定了交通枢纽城市的基础,可以说它成就了娄底也繁荣了娄底也曾经分割了娄底。娄邵铁路自洞新至万宝,途径城区、仙女寨等,似一条绿带系在娄底身上,连接老区与新区,连接娄底过去与未来。而我们目前的规划,将它支解的支离破碎,完全无视它的存在,它的价值。请不要毁坏它,请不要打断它,请依旧保留它的连续性,由交通功能转变为休闲功能,让它成为一条再现娄底文化的长廊,一条通北达南休闲娱乐的步行绿廊,一条连接旧区与新区的发展纽带,一条连接城区与仙女寨旅游区的旅游通道,一幅展现娄底过去与未来的画卷。自洞新开始,娄底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遗迹或重建,或建亭,或立碑,都将在这文化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娄底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耍花灯、舞龙狮、划龙船、放河灯、花鼓戏、木偶戏等都将在这长廊中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高水平打造的文化长廊就是这座城市里人民的精神追求,文化品位与审美水平,这条立于大庭广众之中,新老城市之间的文化长廊,就是对娄底文化遗产的继承,就是面向子孙后代的公共文化建设。娄底人在城区腹地打造的十里文化长廊,以它的规模、特色,它的壮美,它的典雅,它的趣味,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它多彩的民俗活动,必将吸引四海游客前来度假游览观赏,将迎来男女老少休闲散步,赏花观戏,追忆青春。它以梅山的尚武精神,它以双峰的尚文传统在这里融合、发展。娄底的未来在老街沧桑的青砖上,在“人间瑶池”水府庙里,在“后发赶超尚德自强”的娄底精神里,在这十里文化长廊上。
娄底城市文化应当说还是错过了过去,也没有足够重视现在,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激流中,一切同质化、平常化的东西都难以驻留,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也就是文化过程。一个城市生命力的强弱就取决于这个城市文化的强弱,重塑娄底城市文化刻不容缓但又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娄底市民的素质,也相信娄底父母官的智慧与眼光,未来,娄底一定更美好,更有韵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利华)
推荐阅读
-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大美娄底】海棠依旧 鸟语花香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 唐浩然到市直机关工委调研强调: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市民政局召开2024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暨2025年党建工作推进会
- 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崇先进、守纪律、作表率”主题党日活动
-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娄底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召开 蒋天海出席
- 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 涟源市古塘乡白竹岭村:党员赋能冬春训 传递温暖谱新篇
- 娄底市直机关工委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习近平在辽宁本溪市考察调研
- 市直机关工委走访慰问因公牺牲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 市直机关工委赴帮扶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与会同志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