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界别上 委员聚在党旗下——市政协党组创新推进“两个全覆盖”

浏览次数: 作者: 刘邦杰 发布时间:2023-02-22

近年来,娄底市政协党组创新开展“支部建在界别上、委员聚在党旗下”探索实践,推动党的建设和履职活动深度融合,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有力推动政协工作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一、立足政协实际,架好组织构建的“四梁八柱”。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出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两个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并对照全国政协、湖南省政协制度体系,对现有党务制度进行梳理,建立完善了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13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切实夯实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按照“党员委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要求,根据21个界别党员委员分布情况,成立17个履职党支部,确保每个党员委员都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明确由机关党组副书记分管委员党建工作,从机关党委委员、机关党支部委员中选派精干力量担任党建指导员。引入竞争机制,把讲政治、有威信、善组织、热情高的委员选拔到履职党支部书记、界别召集人岗位上来,激活界别的组织凝聚力与工作推动力,实现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有力推动了“两个全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

二、把准性质定位,凸显政协机关的“政治特色”。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党建工作首位,坚持从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出发,自觉强化政协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的政治责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界别工作 发挥界别作用的意见》,就界别履职各个环节一一明确要求,确保界别运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列出履职党支部负责人、界别召集人的责任清单,通过以责定单、照单履责、按单问效,确保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明确抓什么、怎么抓,强化党支部、界别负责人抓党建的主动意识、主业意识、主责意识,推动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将界别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和履职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协机关月度重点工作例会调度内容,并就界别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工作任务的争先创优情况实时进行通报,推动界别党建工作与履职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三、发挥模范作用,释放党员委员的“头雁效应”。将党员委员在政协系统发挥党员委员作用作为履职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参加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履职活动,提交提案、社情民意、微建议等情况,作为履职的硬性指标、评先的实在依据、述职的重要内容,并于每年年底向党员委员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进行反馈,引导党员委员始终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坚持在每年的优秀党组织、优秀党员评选之外,在优秀政协委员的评选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表彰在履行委员职责、开展本职工作、服务中心发展和围绕民生建言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党员委员。建立矩阵宣传激励体系,通过政协云、《政协之窗》、市政协微信公众号,以及市直主流媒体,对重点界别履职活动、优秀党建活动成效进行专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党员委员建言建功的热情。

四、聚焦双向发力,交出群众满意的“委员作业”。坚持“做好政协工作必须抓好党的建设”的工作理念,有力引领带动了广大委员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推动了履职工作再创新局面、再获新业绩。注重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一改机关“大包大揽”的工作格局,所有的协商监督活动均由界别中的代表人士牵头组建调研组,有力有序推进2次专题协商、6次对口协商、6次界别协商活动开展。紧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民生实事落实情况、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向交通、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等部门派驻6个民主监督小组,推动民生事项、重大决策落实落地。建立委员工作室133家,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委员入驻工作室全覆盖、委员工作室云上运行全覆盖,将委员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群众之中。今年以来,委员在经常性履职中根据收集整理的群众意见诉求,提交提案178件,已办结169件,占比94.9%;编报《社情民意专报》33期,其中获省政协采用5期,获省部级领导批示4人次;报送微建议260条,已办复243条,办复率93.5%,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市政协研究室  刘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