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有艺更有意 无境亦有境

浏览次数: 作者: 廖永华 发布时间:2025-02-12

 2月10日,人文纪录片《我家在娄底》第三季播出第三集《艺境》。影片再次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在湘中大地上奏响了一曲笔墨与乡土的交响。影片以独特唯美的镜头语言,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从技“艺”到心“意”,从无“境”到有“境”的美好旅程。本土艺术创作的深远“艺”“意”和创作者们的超凡“境”界,让观众感受到了娄底乡土文化发展的强劲脉搏。

艺境3.jpg

刘萍攀爬脚架进行墙绘

以笔为犁:有“艺”更有“意” 

影片通过谢涛、曾宪良、向英、刘萍及走马街镇等乡村艺术家们的生活、创作画面,既展示了乡土艺术家的技“艺”,也展示了他们寄情家乡山水、人文风俗,以饱含热情的笔触抒发对家乡的爱“意”。

 艺境1.jpg

谢涛、曾宪良、向英三人共同创作书画作品

 刘萍创作的墙绘作品,饱含乡愁又散发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她把文化风俗、特色产业、历史故事融入墙绘,在二维的墙面上构建三维的乡村记忆空间,让现代艺术作品与村落融为一体,在为乡村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的活力、发展的动力的同时,也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志与趣。当艺术创作突破画框束缚,整个村庄便成为一幅时代画卷,每位村民都融入了画中。

“艺境”也是“心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对“家”的装点也是对精神家园的升华。在王憨山的故乡,“莫问明早米,今晚快读书”的家训,让崇耕尚读、崇文尚艺的走马街镇的乡村艺术家在田间地头拔节成长。乡土艺术最本真的创作状态不只是表现技法,更是连接乡土记忆的精神脐带,正是这流淌在心灵深处的创作动机和灵感,让娄底书画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艺境6.jpg

退休医生王雨章伏案创作

 境由心生:无“境”也有“境”

谢涛以“山水即我”的创作状态,消弭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将自我溶解在晨雾暮霭之中。影片中艺术家的身影虚化为山水画卷中的写意符号,巧妙的视觉效果,生动地演绎了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影片看似在展示艺术家们与山水乡情相融,进入山水即我、我即山水的忘我之“境”,实则进一步强调了滋养艺术灵感的乡土、理想中的艺术净土,正是我们所处之“境”,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故土、我们的乡情、我们的传承。只有将所见、所感融入书画中,把娄底的人文故事、自然风光、产业特色凝练成“文化符号”,方能在无我之“境”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实现艺术追求和理想。

所谓“艺境”,既是艺术家构建的纸上乾坤,也是时光酝酿的文化原浆。在这里,每滴墨都饱含大地的呼吸,每道笔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钟情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驻足寄情于自己的家园,才能不虚岁月,跟随时代的发展,进入心向往之的无我之“境”,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

 艺境5.jpg

王憨山妻子带书画爱好者们参观故居

 诗与远方:就在烟火寻常处

“艺境”是生活的美学,最动人的画面不是艺术馆的展览,而是寻常百姓家的房前檐下,“美”一直就藏在寻常生活的褶皱里。当灵动的墙绘取代了斑驳的水泥,当沾着泥巴的粗手铺平了柔软的宣纸,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艺境”最好的注解是美的创造、是爱的表达。“心意”所至,艺术便超越了装饰的范畴,成为照亮心灵的火炬。家园之美,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心意的投射,当物质家园被艺术浸润,精神家园便自然丰盈。

以艺筑境,向美而生。现在的娄底正在书写一个关于“艺术”的现代寓言。这里没有艺术与生活的割裂,没有传统与未来的对立,有的是人们用双手和爱共同打造的“家”。当“艺术”成为日常,当创作成为生活,家园便不再是栖身的物理空间,烟火寻常处——即是滋养我们生命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