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忆》:为爱“守”候 留“忆”未来
2月12日,在欢度元宵佳节的喜乐氛围中,《我家在娄底》第三季第四集《守忆》不负守候,如约而至。影片用朴素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三位文化守护者用心用情为爱“守”候,如静水深流般守护文化根脉,留“忆”未来的动人故事。
张良龙在村民家收农具
为爱“守”候:以“忆”为舟载文明乡愁。
农耕器物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乡村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民风民俗、农耕技艺和那个时代人们难以忘怀的生活往事。七旬老农张良龙用三千余件老物件搭建起一座与时空对话的桥梁,在现代语境中继续讲述厚重的农耕文明故事。他为收藏一件“木油榨”翻山越岭,八人抬运、数月修复,只为“农耕文化”不被岁月湮没。这种守护,是对传统与乡情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乡愁的厚重承载。
罗顶吾等人在船上唱渔鼓
镜头掠过资水之滨,新化渔鼓的第五代传承人罗顶吾和师兄杨国长荡开木船,敲响渔鼓。“镜头”生动地传递出传统技艺传承是在历史长河中护送传统文化的薪火,既要在激流中守护根脉的锚点,也要为未来点亮航标。“守忆”的本质是对文明延续可能性的积极探索,为了让熟悉的旋律在记忆中苏醒,让新化渔鼓更符合现代审美,罗顶吾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渔鼓旋律更丰富多变,在守护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支点,既保持了传统之美,又展现了时代的灵动,从而让传统文明之舟在历史长河中满载远航。
邱伍秋在湘中农耕展示馆看展品
心有“归”处:以“忆”为舟达精神原乡。
文化记忆是流动的、生长的生命体。守护根脉,不是固守旧物,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继续生长。成为我们心灵对话的窗口,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50多岁的村民邱伍秋时告别耕作多年,但他时不时地会来农耕文化展示馆看看那些陪伴他少年、青年时光的老朋友。这些沉默的老物件,是他乡愁的寄托,是心安之处。每一次凝视,都是文明基因、文化血脉的无声传递。“守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记忆,更是为人们的心灵抵达守护好精神原乡,让未来的每一次回望,都能触摸到文明的血脉与温度。
李新良在宋代湘乡窑遗址观察残片
留“忆”未来:以“忆”为舟与时代对话。
“守忆”,守的不仅是记忆,更是背后的文化血脉。是力量的传承,文化的新生。是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寻得归处,让文化根脉在发展中扎根更深。
如果说张良龙的守护是“向后看”,罗顶吾与李新良的实践则诠释了“向前走”的智慧传承。李新良的陶瓷复原之路同样充满现代性思考。他不仅从宋代残片中复原兔毫盏的烧制技艺,更借助网络平台分享陶艺制作过程,让千年古窑与现代传播技术共振。这种传承,既需在历史尘埃中躬身挖掘,又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守忆”对未来的回答。
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制过去的形态,而在于以当代语言重构其灵魂。真正的传承不是将文化封存于展柜,而是让其融入生活、与时代对话。守护文化根脉,需要张良龙式的执着回望、罗顶吾式的创新破局、李新良式的跨界突围。娄底“守忆”人正以独特方式,镌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印记。当守忆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传统文明便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流不息,让我们既留住历史的倒影,更映照出未来的星河璀璨。
推荐阅读
-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大美娄底】海棠依旧 鸟语花香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 唐浩然到市直机关工委调研强调: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市民政局召开2024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暨2025年党建工作推进会
- 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崇先进、守纪律、作表率”主题党日活动
-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娄底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召开 蒋天海出席
- 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 涟源市古塘乡白竹岭村:党员赋能冬春训 传递温暖谱新篇
- 娄底市直机关工委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习近平在辽宁本溪市考察调研
- 市直机关工委走访慰问因公牺牲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 市直机关工委赴帮扶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与会同志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