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复兴有感
读大国复兴有感
《大国复兴》这本书是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的著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凤凰涅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机会再次来临。这种“反转式”崛起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崛起有显著不同。在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曾经站在世界之巅,并在长期衰败之后再度走向复兴。
本书视野广阔,视角独特。许多关于中国的论著仅仅将中国视为普通国家,却忽略了其绵延至今的文明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因此很少有论著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有机地整合起来加以讨论。鉴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作者认为理应去探寻其长寿的原因,以便了解过去与现在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现实。同样,很少有关于中国的著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全面分析中国的现实,而在其中,几乎没有将现在的发展视为中国的复兴,更不用说将其与第一次崛起作比较并从百年屈辱史中吸取教训。熊玠正是从中国第一次崛起的历史出发,探讨中国第二次崛起中出现的问题,这个独特的研究角度,使该书具有了更为宽阔的全球视野,显得与众不同
中华文明为何长寿?作者认为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华文明比其他古文明存活更久,甚至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自我调整,这些要素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包括生态地理因素、半宗教因素(如“天”)以及历史的巧合(如封建制度早于专制国家的建立),这些要素使中华文明在影响黄河流域以外的族群并使其融入汉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类因素包括统一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和沿用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保证了朝代在更替中延续中国固有的政治社会秩序。而导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其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其兼容并蓄的能力。
举例来说,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大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西罗马在蛮族的入侵中走向灭亡,迈入漫长的中世纪,而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最终,“和同为一家”,在唐朝开元年间第一次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中华文明近代何以衰落?在作者看来,清朝在近代走向封闭,尽管它在极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完善,却没有创新。它不知道遥远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文明,因此在中西文明发生碰撞时,便不可避免地一触即溃。中华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相对工业文明的衰落。
中国为何能够再次崛起?这首先在于重拾“兼容并蓄”传统。中国在儒家文化崩坏后,迅速转向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继而接受市场经济,并逐渐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说兼容并蓄是优秀传统,那么改革开放就是这种特质在新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古今结合、中西合璧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国家主导经济的传统。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早期的盐铁专卖。国家主导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同时,大型国有企业承担了私人中小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建设的主要维护成本;最后,庞大人口支持下的规模经济、后发国家优势、和平的发展环境、外向型的经济等也是中国复兴之路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了探寻中华文明再次崛起的根源外,驳斥“中国威胁论”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随着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二,一些西方国家的相对衰落,“中国威胁论”又有了它的土壤。作者认为,这种“不自信”又“盲目”的态度,也能够很好说明问题。
评价中国应该跳出固有的政治传统。西方一些现实主义者担心“中国威胁”只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经验,认为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例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等等。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崛起的国家。
中国的第一次崛起是和平崛起,并未滥用权势。在作者看来,中国第一次崛起能够如此和平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广泛分布的河流航道以及水系的支持,除了能够自给自足外还有所盈余,这就使得中国无需转向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资源,也没有建立殖民地和以其他形式扩张的需要和野心。第二是文化原因,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相信以“王道”而非“霸道”服众。谨记这一不滥用权力的传统,就能更好地推测中国在复兴时的表现。
中国在近代受尽了外国列强的屈辱。所以当这些积压已久的对外国强权不公正的愤怒一旦爆发,便给予了中国人强烈地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愿望,并使其深深地同情世界上那些被肆意践踏的国家。在熊玠看来,这正是中国从衰落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所以在1944年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时候,由于中国的坚持,宪章第二条第三款中才将“正义”一词写入。
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总的来说,本书通过聚焦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崛起直至19世纪中叶的衰落,来剖析中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复兴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反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反沙文主义,正是这新秩序的特质。除此之外,根基于中华文明基础上的“以大事小”,也是重要表现。如中国对非洲及其他落后地区无偿贷款及赦免债务等都是体现。这正是中国崛起所蕴含的“和平”文化基因,对世界现有秩序并不是威胁。(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倩)
推荐阅读
-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大美娄底】海棠依旧 鸟语花香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 唐浩然到市直机关工委调研强调: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市民政局召开2024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暨2025年党建工作推进会
- 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崇先进、守纪律、作表率”主题党日活动
-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娄底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召开 蒋天海出席
- 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 涟源市古塘乡白竹岭村:党员赋能冬春训 传递温暖谱新篇
- 娄底市直机关工委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习近平在辽宁本溪市考察调研
- 市直机关工委走访慰问因公牺牲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 市直机关工委赴帮扶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与会同志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