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不忘“忧心”

浏览次数: 作者: 廖永华 发布时间:2022-03-14

近日,湖南娄底“为母子俩设立临时公交站点”的故事,经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后,新华社、央视、新华每日电讯、环球网、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也进行了跟进报道,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下肢严重残疾,靠双手撑着板凳走路的陈新平,每周要坐公交车带年仅7岁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儿子去医院。从公交站下车后到医院400米距离,两人需要走上半个小时,为照顾这对母子,娄底公交公司会同交警、城管等部门,为母子俩设了一个“专属”公交站。从“爱心停车”到设立“爱心站点”的“暖心”故事打动无数读者的心。

要让“暖心”的故事化作服务群众的“暖流”。这个小小的举动,之所以打动了这么多人的心,在于城市管理者责任心和人性化服务的体现。然而,笔者认为,在得到认可和肯定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更应该透过这件事情,进行深入思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工作情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弱项进行全面梳理,有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不断优化提升,让困难群众出行不再“难”。“专属”公交站的设立,“特事特办”为特定个体解决了出行难题。但对于城市的管理和长远发展,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入点,从根本上完善市民的出行条件,尤其是存在“特殊困难”群众的出行条件。通过更多具体、细致的工作来回应群众的赞许和期盼,让这个“暖心”的故事,凝聚人心和力量,化作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地服务群众的“暖流”。

要让“暖心”的故事化做温暖城市的“春风”。城市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应当坚持规则先行,更应该在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上下功夫。这件事情只所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表达,反应了广大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希望城市管理者怎么做?“专属”公交站的设立,虽然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实现了社会服务,体现了对残障人士,弱势群众的帮助,反映出了政府为惠民利民做出的努力。但同时也体现出了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者服务理念转变的要求、对城市基础建设完善,尤其是无障碍设施提升的需求。民生的改善是普及性的,更应该在普遍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发力气,只有从根本上为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有效保障,解决好更多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让“暖心”的故事化做润泽心灵、温暖城市的“春风”。

2020年11月,娄底市以优异成绩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娄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得到充分肯定。当前,娄底正以全新的姿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更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深的为民情怀,更高的工作标准、更细致的工作举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解难事,把群众获得感作为工作的试金石,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以“小”见“大”、由“小”及“大”,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暖心”不忘“忧心”,因“忧心”而更“贴心”,用更高质量的为民服务温暖人心,让我们的城市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