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可避祸,贤能兴家

浏览次数: 作者: 曾敏 发布时间:2023-06-07

       “廉可避祸,贤能兴家”,是广西恭城廉政文化园里刻在一块铁板上的两句话。观《永远吹冲锋号》《忠诚与背叛》等警示教育片时,我不由想起这八个字。

去年我专程去了一趟广西桂林恭城,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去学习考察。2017年,主流媒体报道了恭城县委书记邓晓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我想看看,几年过去,传统文化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孰料,我还在高铁上,就在网上看到了当年7月邓晓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桂林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消息,震惊之余,不禁感叹“知易行难”。

在恭城一些单位、村落的墙壁上,还存有“三心三治一守”等邓晓强弘扬传统文化的痕迹,“三心”即忠孝心、敬畏心、互助心;“三治”即自治、德治、法治;“一守”即守规矩。这些提法是很好的。可惜的是,邓晓强自己就没有敬畏心,没有守规矩,自治、德治、法治自然也是没有做到的。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不谓真知。邓晓强知道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他没有完全“行”出来;他作为一地主官,也没有率先做到,所以,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知”。

邓晓强曾担任过桂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卫生局长、卫计委主任、恭城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本应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惜的是,他没能抵挡住利益的诱惑,沦为阶下之囚,教训不谓不深刻。《红楼梦》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在铁窗之内,是否忏悔曾经的所作所为?

我们不能因为邓晓强的行为而否定传统文化。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廉政教育的思路肯定是对的。比如张瑞在担任山西大同经开区地税局局长期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仅用三年时间,就扭转了单位曾普遍存在的“索拿卡要”风气,将单位建设成了全国文明单位,这些都写在他的著作《反腐倡廉治本之道》里。恭城也有清官,就是宋代的周渭,这位著名的武状元、文榜眼,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一心为民,深得朝野敬仰,就是借了文化之力坚定清廉之信、行利民之事。现在周谓祠还成为了恭城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滋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

一言以蔽之,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的是道,做得不好,是人的问题,不是道的问题,我们应依道不依人。而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真信、真懂、真学、真用,言不过行,行不过道,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免祸”“兴家”的目的。

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贪婪是祸,清廉是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铁的规律。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敬畏,而不能心存侥幸,等到锒铛入狱时,才悔之晚矣。

       于是,我请德高望重的杨汉秋老革命题写了一幅“廉可避祸,贤能兴家”,挂在我办公室,以兹时时自警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