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亮“典”在人 “典”滴为民
2024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当前全国上下正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学法普法氛围浓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亮“典”在于最大限度地弘扬和保障“个人”私权,“典”滴为民筑牢美好生活的法治根基。
亮“典”在人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民法典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固根本、利长远的法律,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既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也是保护群众权益,促进个体发展的法典。
民法典的最大亮点是人格权的独立成编,开创世界民事立法之先河,彰显了现代化的人格权保护模式,凸显了对人精神本性和精神追求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民法典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民法典不止规定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现行法律已有规定的人格权类型,还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人格权益持开放态度,实现人格权保护的与时俱进。比如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第一次将自然人声音纳入到了人格权的保障范围内。
“典”滴为民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思想主线,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将民主、自由、平等,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与人文精神作为民法典的核心价值追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条中,着力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民法典要实施好,关键在人。开展好民法典的普法工作,要坚持效果导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创新方式方法,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教育引导公职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尊重法律、敬畏规则。
群众关心什么,民法典普法就讲什么;群众在哪里,民法典普法就开展到哪里。只有推动民法典走进群众生活,才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法治素养和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为美好生活筑牢法治根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荐阅读
-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大美娄底】海棠依旧 鸟语花香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 唐浩然到市直机关工委调研强调: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市民政局召开2024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暨2025年党建工作推进会
- 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崇先进、守纪律、作表率”主题党日活动
-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娄底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召开 蒋天海出席
- 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 涟源市古塘乡白竹岭村:党员赋能冬春训 传递温暖谱新篇
- 娄底市直机关工委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习近平在辽宁本溪市考察调研
- 市直机关工委走访慰问因公牺牲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 市直机关工委赴帮扶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与会同志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